克拉克法开示

自从「克拉克法」在几个月前横空出世,很多观众都被惊艳到了。然而大多数人呢,恐怕跟我一样,「知行」永远不「合一」,要么听过则忘,要么呢浅尝则止。

不过庆幸的是,总会有一些更有毅力恒心的观众,他们不断实践,而且不断地跟克拉克交流。本期视频我们就会看到两位观众的学习成果。说实在的,江湖姐真的是喜出望外,这两个案例啊,的确能给很多人带来信心和动力,也包括我。

两位观众的分享,一个是有关「无条件彻底满足」,一个是有关「看见箭头-放松」,都已经初见成效。今天呢克拉克会先聊一聊「不讲道理」的力量,然后呢给大家伙儿进一步深化「克拉克法」的这两套思路究竟是怎么回事儿,最后我们来听两位观众的心得体会。

以前呢各种神秘体验,可以说给我们开了眼;各种觉醒的经历呢,也让我们看到不同的道路。如今本频道的重点,更是强调「可复制的」各种脚踏实地的经验。关键词是「可复制」,这一点要请希望分享的嘉宾切记切记。

好,我们现在就来听克拉克可复制的经验之谈。

今天的主题是「不讲道理」。

我看很多人,他都纠结各种各样的观念,或者各种各样的方法、各种各样的教义。说实话,你既然能纠结这些东西纠结到现在,就说明这些说法对你们的帮助其实不大。你们就是「太讲道理」了,以至于反复地跟这些「概念」、「说法」纠缠。

我建议大家就把这些概念、说法、方法或者什么通通扔掉。今天开始我们就「不讲道理」了,直接通过「不讲道理」就成就了。

——那你今天要讲啥?哈哈哈。

今天要讲「不讲道理」有什么样的力量。其实之前提到的那些术语,比方说这个超越主体的「0」,或者是主体的这个「1」,这些都是「不讲道理」的。就是说这个主体的「1」创造世界的力量是来自于「0」。但是这种创造世界的力量,你们仔细想一下会发现,它是一种「不讲道理」的力量,你完全说不清楚它为什么能够创造世界。

就是在这个层级的力量,它是「不讲道理」的。这个超越主体的0,它更是一种「不讲道理」的直接满足。甚至于勉强我们还可以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认识这个1,但是0压根儿就完全行不通。实际上大家已经感受到,通过讲道理来认识0的这种挫败感了。

讲道理它其实是一种讲条件,那有条件呢它就不是无条件。然而这个超越主体的0,它就是无条件的:无条件的幸福也好,无条件的满足也好,无条件的快乐也好。但是它是一个无条件的东西,你一讲道理就成了有条件了。你咋可能通过讲道理来认识无条件的东西?显然是完全行不通的嘛。

而且在此之前,大家都是在拼命地讲道理,想要把这个道理讲通,但是从来没试过完全「不讲道理」。

那么呢,我们就说,如果你在「不讲道理」的这一个瞬间,这一份「不讲道理」给你带来了放松、带来了解脱、带来了休息,但是同时又给你带来了力量,哎那就对了!那就说明这一下真的你是「不讲道理」了,这就对了。

但是呢如果你这个「不讲道理」它是带来了疑惑,那就说明你又开始想要讲道理了。所以我就是说,推荐大家尝试着体会一下,通过这个「不讲道理」,直接获得彻底的满足。

——我感觉你这个「不讲道理」意思就是:只要讲不出道理的,就不要讲道理。因为我问你到底什么叫「直接彻底放松」?然后你说不出来,我就说就是「不讲道理」。哈哈哈,「不讲道理」的放松。一讲道理你不就拐弯了吗?你不就兜圈子了吗?「不讲道理」才是直接。

但是反过来要说,这个「不讲道理」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所谓的「不讲道理」,它不是一回事儿。「不讲道理」它能够成立,它只是在这个超越主体的0和这个主体的「1」,在这两个上面它可以说是「不讲道理」的。但是从后面「2」开始,也就是「二」又有了主体又有了客体,「三」又有主体又有客体、主客之间还形成互动,后面所谓「三生万物」啊,衍生出来各种各样的客体现象。这些就从「2」往后,这些东西全都是「讲道理」。

其实你这个就是那个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啊。如果你现在要讲这个所谓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那么我要跟大家顺带着说一下,就是你会发现《道德经》里边提到「道」这个字的时候,会有两个不同的含义。

有的地方你会发现,它的「道」前面是加了定语的。比方说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」。「天之道」、「人之道」前面都是有定语的。有定语给它限定了,那么这个「道」,我们就说它是一个「规律」或者什么的——天的规律是什么,人的规律是什么,很具体的一个说法。这个规律具体是啥,就是能说明白的。

可是如果这个「道」的前头没有一个定语,那么它的意思就变成了:「有一物混成,先天地生,吾不知其名,强曰之‘道’」。就成了这种先天地生的这么一个东西,就是一个最初的东西。它就没有定语了。在这个没有定语的这个东西,才说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包括没有定语的语境下,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」。这个「道」它没有定语,它就是符合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它说不清楚,它是「不讲道理」的这么个东西。

凡是一讲道理啊,它就变成有定语的东西了。你「不讲道理」才是这个没定语的东西。反过来说从2以后,其实都是讲道理的,它都有道理可讲。也就是说你在日常生活中说的「他怎么这么不讲道理」,其实是他讲了另外一套道理,讲的是跟你不一样的一套道理,然后你说人家「不讲道理」。

所以就是说日常生活中如果「不讲道理」,只不过是我想要按照ABCD讲道理,人家给我说1234这么讲道理,两个道理是冲突的,或者它是不一致的,然后说你怎么「不讲道理」。人家想用这个理性的思想来讲道理,你呢想通过一个情绪的表达来讲道理,两个道理是冲突的。两套其实都算道理。

也就是说,我这里提到的这个「不讲道理」的东西,它都是一个非常抽象的、超越性的东西,而不是那种日常生活中的东西。反过来讲,一旦你开始讲道理了,就说明你一定是落入到了2往后的「二生三,三生万物」这些东西里边。一旦你讲道理,必定落入2以后的东西,只有你「不讲道理」的时候,你才能有一个所谓的信仰的飞跃——认识到了1,认识到了0,才有这个可能。

所以你的「不讲道理」,实际上是不讲「常理」。也可以这么说吧,其实任何一种理都可以不讲的,完全「不讲道理」。但凡稍微讲了一点,那就已经成「2」以后了。那这样的话,我们人间怎么还可能有一个无条件的满足呢?你把自己当人那就完了,那就肯定是有条件的。你得不把自己当人,这就能体会到。

——你把自己当神所以就能体会到?还不能是你把自己当神,当啥都没用,就连这个想法都没用,把这点事儿都得抛掉,啥也不当了,这行了。

受不了这个「不讲道理」这一套?那么咱们就换一个稍微讲点道理的。

访谈第二期视频,提出来这个方法叫做「看到箭头-放松」。这套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有可能体会到这个满足。对有些人也许有用,有些人很可能是没用,大家可以尝试一下。

——你能不能把它具象化?什么叫做「看到箭头」啊?

这个我们就回顾一下之前的第二期视频里边,我给大家讲箭头跟圈的这个事儿。我们回顾一下:说是从0到了这个1,再到2,再到万物,就是这么个过程。这黑色(白色)的一团代指的是客体现象,外面的圈和箭头呢,代指的是「1」的属性。

拆解下来就是像这个样子:箭头指代的是1有强烈的「指向性」这么一个倾向;圈代表的是这个1,它是有个体性的、区隔性的、局限性的一个东西。

而这个箭头的指向性,它可以描述为:一种他想要点什么,但是他又不知道要点什么的这么一种倾向。就好像这个人渴了,想喝点什么,但是他并不是具体的想要喝水呢,还是茶呢,还是果汁呢,这个不一定。但是他就想喝点什么,就是这么一种很抽象的饥渴感,很抽象的一种想要要点什么的不满足。

但是它又有一个指向的倾向。如果你把它具象化成了一个“我想要喝水”,那这个箭头就已经变成了我们前面说的有了客体现象了。只有当它抽象成一个“想要点啥但是又不知道要点啥”,就是有一种很抓挠的这种想要的感觉,那它就是箭头。它非常抽象,就是箭头,其实代表渴求嘛。

你但凡有任何一种不高兴、不愉快、不满足,它其实都可以说是箭头的一个具体表现。你但凡有一点想要点什么,不管是想要把它拉近了,还是推远了,它都是箭头的一个具体表现。以至于你任何一个稍微带有一点倾向性的东西,它都是箭头的具体表现。

所以呢你日常生活中会发现,这个箭头无处不在。以至于你走在路上,你感受到地心引力,其实它都是箭头的一个具体表现,因为它有一个“力”向下指着,它是一个箭头。你看到一束阳光照在你身上,这它都是一个箭头的具体表现。

就是说各种东西,它都是充斥着这个箭头。各种东西都是。

——你欲望算不算箭头?算。
——你自然现象算不算箭头?也算。

我讲的这个方法叫做「看到箭头,然后放松」。你体会到那些,其实就是体会到箭头了。感受到了某种用力、某种倾向、某种紧绷,然后你就可以放松,就这么简单。这些它背后都是这个箭头。当然这个箭头它更加抽象,你就是到后面,你甚至没到这个用力的这个程度,它都是一个“欲动非动”的倾向,它都是箭头,你都可以放松。

大家会发现「箭头」这个东西,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说法。很多人就会有疑惑,说你为什么非要讲一个很抽象的东西,搞不明白、抓不住这个要点。实际上很多渐进式的修行方法,只有当你把那个方法搞成越来越抽象的时候,你那个方法效果才好。

当你把它变成一个比较具体的东西时候,它的效果一来可能没那么好,二来它有可能就开始有各种“出偏”的风险。当它变成抽象的时候,它那些风险可能就变小,甚至以至于没有了。

就拿我在之前第三期视频里边提过的禅定这个例子,选取大家最熟悉的「观呼吸」这套禅定的方法,也就是入出息念这套方法。

你会发现市面上有很多种教你观呼吸的:有的方法说你观察气息,就是在鼻子前端的进跟出;有的方法是教你观察呼吸的过程中肚子的隆起;有的方法是教你吸进之后感受这个气逐渐扩散到全身各个部位。

不同的具体说法,就会带来不同的效果。有些人可能很适合这个方法,他可能带来好的效果;而有些人使用了同样的方法,他可能就反而出偏了。他因为过于紧张地观察呼吸,导致他有一个强迫呼吸的动作,以至于他练到一定程度之后,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呼吸了。

因为本来呼吸是一个由潜意识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,你非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它,就使得呼吸动作有意识参与进去了,使得后来变成好像我不主动地控制呼吸,我都不会呼吸了。有些人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风险。或者有些人就会改变呼吸的节奏、感受,可能带来一些风险。

那么有什么方法「观呼吸」就能让风险变得非常之低呢?就是当呼吸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的时候,观呼吸的操作风险就能显著降低。

那么观呼吸单纯就是“气出来、气进去”,入出息念,就是说观察到气出去了。观呼吸就是观察两个箭头来回切换,就变成了一个如此抽象的活动。

那么观呼吸原先可能只能入到所谓的欲界定,当它变成“观察呼吸”一个抽象的概念之后,它就更有可能进入层次更高的禅定,比方说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。越抽象,它越有可能进入更高程度的禅定。

就是说所谓的观呼吸,这个“所缘”变了。类似的其他的所缘对象也是这样的。你把它当成一个很具体的东西,你就很可能只停留在欲界定,你还很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。当你把它抽象成一个概念性的东西的时候,然后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抽象的概念上,它居然就变得更加容易进入更高程度的禅定了。

所以我建议大家,尽可能地要抽象。刚才我们提到「观呼吸」,它已经抽象成了一进一出两个箭头,观察这两个箭头来回交替。那么我们现在很自然就会发现,这个「观呼吸」的方法,其实也可以转换为前面提到的「看到箭头-放松」这套方法。

看到这两个箭头我们就放松,也就意味着,随着你的一进一出的呼吸,你在逐渐地放松。由放松会带来身心的愉悦,带来更进一步的力量等等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这一系列感觉,那么就说明我们由观呼吸转成「看到箭头-放松」,它就是起效果了。

类似的其他方法,比方说「慈心禅」(慈心观),它也是这样的。原先我们是说朝着某些人、某个人或者全部的人来散发慈心。就是说在我自己快乐的同时,希望别人也快乐。首先,快乐这个感受,它也可以抽象成一种箭头;其次,你发送快乐的这个倾向,它也是一种箭头。

在这些操作过程中,你会看到这些层出不穷的箭头。当然这些都只是方法本身含有的箭头。还有其他的东西,比方说如果你升起了各种各样的念头,你会发现那些念头,都是带有明确指向性的东西,它也是箭头。你就可以看到这些都放松。

所以也就是说,你在练习各种方法的时候,它其实都可以转换成一个更加抽象的「看到箭头-放松」的方法。而类似这样的方法,因为它足够抽象,它的风险就足够低;而越抽象,其实它的效果越好越强力,越有可能带你抵达所谓的终点也好,或者是彻底满足也好。

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刚才说的两套思路:

  • 一套思路是「不讲道理」的直接满足,无条件的满足。
  • 第二种思路是「看到箭头-放松」。

正好呢,最近几天我收到的两个反馈,大致上能够分别对应上述两种思路,而且它们都有一定的效果。

第一位网友,我们管他叫网友L。这位网友此前就已经到了认识0的第一阶段,后来他跟我交流了几次,最近他按照这种「不讲道理」「无条件的」思路,他稳定地到了认识0的第二阶段了,甚至很快就能到第三阶段。当然了,当事人他也很明确地知道,自己可能还跟第四阶段有一个关键性的差别。我把我跟网友的这段对话分享给大家。

网友L说:“我知道啥叫无条件满足了,就是无条件直接满足,非常简单。我每次这样做的时候就是立刻满足,但是因为太简单了,我内心的怀疑就会出来。而且每次满足立刻就笑。好吧我现在就练这个——不对,不能说‘练’,我现在就玩这个,乐呵地玩。而且我知道我早已经到了你说的那四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,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在,根本不在世界,我去玩了。”

我就说:“基本上搞清楚了这个,就已经差不多到了第二甚至第三阶段了。如果把每次做、练、玩等等这些词都去掉,把这些都去掉了,就是到第四阶段了。这些它也都是条件。”

网友L就说:“对,我今天下午体验到了16次无条件的满足,就是你那个图片里面的虚线。太简单了,就是因为太简单了,所以不愿意相信,不敢相信,还要人为搞得复杂一些。我现在还做不到把每次做、练、玩去掉。但是就今天下午这16次的无条件满足,我现在已经比前段时间快乐很多了!”

可以说是他在一定程度上,了解了什么叫做无条件。但是他还没有彻底地做到这个无条件,他还是稍微有一点条件,所以他没有真正到第四阶段。

第二个想要分享的案例,她是对应的这个练习「看到箭头-放松」。这位网友呢,我们管她叫做网友X。她此前并没有认识到0或者认识到1,但是她按照「看到箭头-放松」这么一套思路,最近突然摸到了认识0的第四阶段的一个门槛。

当然了,这位网友她是能够时不时地体会到:不满足和彻底满足是同时存在的。虽然严格来说还不能算是认识到了0或者认识到了1,但是她的这种体会,其实已经能够说明「看到箭头-放松」这个方法,是有机会直接通向认识0的第四阶段的。

所以接下来我就要把我跟网友X的对话分享给大家。

网友X说:“我有一个感觉,不知道是我错觉还是本来就是这样。我越来越觉得那个不满和满足好像是同时存在的。我不是说我的不满消退了之后换来了一个满足,而是原来的不满一点没少,但是同时间还有一个满足在。而且那个满足好像是没办法让当前的不满足、难受盖过去的。即使此刻心里很煎熬,也好像没办法不承认另一个舒服满足它的存在。这种两个矛盾的感受同时存在,我以前是从来没有感觉过的,所以我不确定这种情况是不是我本身的混乱导致错觉啊?”

我就跟她说:“这个感受它是对的。彻底满足是真正的底色,不满足只是表面浮着的。它就是同时存在的。哪怕大部分人没有认识到这个底色,它也是存在的。”

网友X就说:“那我觉得很奇怪,那为什么以前我从来没有过这种同时存在的感受呢?”

我就说:“因为注意力放在不满上了,其实就是箭头的作用。箭头指向了客体现象,就只看到不满。箭头有一定程度的虚化,圈也就虚化了,就能同时看到不满和满足了。”

网友X说:“确实是有点那样。以前的关注点一直都是为什么不满、不满什么时候可以离开。哪怕你的出发点是说想要轻松满足,但是真正的目的还是围绕着解决不满。”

这就是第二个案例。我就是给大家分享这两个案例,是希望大家看到这两个有一定成果的案例之后,稍微有一点信心。

——为什么你说她摸到了这个门槛儿?

因为正常人那个情况是几乎不可能共存的,包括已经认识过0的人,这个情况也是不可能共存。她能够两种感受共存,这个现象是很罕见的。不是真的到了第四阶段,但是她是摸到了四阶段的一个门槛。如果到了四阶段,那么就是所谓“苦的止息”,她就没有那么多不满,它(不满)只是一个具体的客体现象而已。所以这个是有一个很显著的差别。

就是说,她的箭头虽然有一定的虚化,可是它还是强烈地指向了某一种痛苦的客体现象,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。要是真的到第四阶段,箭头就不会往那边指了。

第一个案例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?一开始他是有条件的,后来才做到无条件满足,对不对?

你看啊,我们说只有到第四阶段,可以说是彻底的无条件。前面三个阶段,都还保留了某种条件。

第三阶段跟第四阶段相比,它还保留了“需要做出选择”这个条件。他必须“选”这一下,才能体验到真相。因为她有“选”的条件,使得她无法兼容——对于客体现象的认识,和对于0的体验,它是无法兼容的。而在很多宗教里边,还认为需要某一种方法来练习。如果你觉得需要有一个方法,那么这就是认为你需要做一个选择。那么这个方法就成了条件,这个选择也成了条件。这就是第三阶段遇到的坎儿。

我们再往前倒: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相比,差别在哪?第三阶段是可以随时体验,第二阶段是多次体验。就是说他还觉得自己跟体验0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、有一定隔阂的。他觉得需要“有一个操作把它拉近”,才能体验到。当他不体验的时候,这个距离又拉远了。他有这么个“距离感”的条件。

第三阶段因为没有距离感,所以能随时选择。第二阶段还有距离感,所以不稳定,有时候能行,有时候不行。

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差别在哪?第一阶段只体验过一两次,他觉得这个0跟自己距离非常远,完全不知道还能再次体会到。他觉得完全是纯随机的。这个随机就是条件,是不可控的。

我们就看到,从一个“随机触发”,到能“多次触发”,再到能“随时触发”,最后到一个完全“不需要触发动作”。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,就是条件的逐步消除。

两位观众的分享真是太好了,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到节目里来,分享更多的细节。

最后就是说,我说的这些东西,只是对某一些人可能有用,对另一些人可能没用。当时立刻感觉对你有用,那说明可以,你就暂时性地利用我这套说法,来帮助自己。一旦你感觉这些都是胡扯没用,那就赶紧把这些都扔掉,不要想。

克法横空启迷茫,
大道抽向映真相。
零一起源非常道,
二三生象定乾纲。

箭头所指松脱处,
道理穷尽心自翔。
嘉赞所证堪可鉴,
感恩觉路指明航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